不需使用真空製程的新技術之高分子系提案陸續出現
摘要
OLED的研究始於1963年以anthracene(碳氫化合物)分子之單結晶外加電壓而觀測到藍色發光,因當時的操作電壓太高,並沒有受到廣泛的注意。之後,1974年日本大阪大學吉野勝美便發表對高分子材料(Polymer)PET施加高電壓而觀測到電激發光現象,可謂是導電性高分子材料發光的濫觴。
從PLED實用化的觀點來看,PLED真正地被注意到是在1990年英國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之R.H. Friend教授等人發表利用PPV(p-phenylenevinylene)製做出的元件會發出黃色發光,於是使用導電性高分子材料發光便開啟PLED實用化的新一頁。後來PLED技術相關的研發移轉至新公司Cambridge Display Technology(CDT),故PLED技術的基本專利權均由CDT所掌握。之後,以PPV代替體、PT:polythiophene代替體、PAT:poly (3-alkylthionphene)、PDPA:poly (9,9-dialkylfuluorene)及作為有機半導體之PVK摻雜各種不同螢光性分子為首之各種不同的導電性高分子的研究開發便有了進一步的進展,由於製程上的理由以尺寸大型化較有利的因素等並戮力加速進行研究開發。
PLED的最大魅力之一是能以噴墨列印方式來生產顯示器面板,不需使用真空設備並能在大氣壓下連續處理。由於採用噴墨列印技術,所以能夠使用比真空蒸鍍方式的OLED更大尺寸的玻璃基板來進行面板生產,兩者技術之比較可參見表一。不僅是製程簡化且快速,設備投資更低廉,生產成本亦同步降低,參見圖,不需使用真空製程的新技術之高分子系提案之後便陸續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