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觸即發的觸控面板產業
簡介
978-986-7321-86-2
板(Touch Panel/Screen)起源於1970年代美國軍方為軍事用途而發展,1980年代移轉給民間使用,進而發展為各式用途。現階段由於無線網路興起,過去傳統輸入裝置如鍵盤(Keyboard)、滑鼠(Mouse)、軌跡球(Trackball)、軌跡點(Track Point)等產品,已經無法符合市場需求,而觸控面板因具備簡單操作、容易使用的特性,1999年開始被廣泛應用在各項消費性電子終端產品上,由過去配角的身分,一躍成為關鍵零組件之一,甚至將朝向整合性產業方向發展,因此備受各界期待。 自2007年1月Apple在MacWorld Expo 2007上發表搭配獨特的3.5吋「Multi-Touch」式全螢幕觸控面板的iPhone,不但引起全球IT廠商高度注意及一陣熱烈的討論,亦掀起一波波的OEM廠商欲推出搭配既直接又人性化觸控面板的電子產品之風潮,甚至中國有一家白牌手機廠商推出連外型都模仿的「愛豐」手機,由此可見,iPhone的效應已延燒至中國,並引發前陣子市場上的觸控面板供不應求的情況。數年前開始,銀行ATM、車站自動售票機、多功能資訊服務機、KTV的卡拉OK點唱機以及令大人與小孩為之瘋狂的Nintendo的NDS掌上型遊戲機等,均陸續採用觸控面板,此時此刻,觸控面板正漸漸成為人類生活的一部分。 觸控面板依操作原理與製作技術可分為:電阻式、電容式、音波式、光學式以及電磁式技術。從1999年開始,台灣廠商投入研發的領域以電阻式產品為主,歐美國家主要生產:電容式、光學式、音波式產品,日本廠商除生產電阻式面板外,也投入上游原材料的研發製造,由於現階段台灣觸控面板上游原材料主要受限於日本,對整體台灣觸控面板產業發展而言,日本仍是最大之競爭對手。初期,在台灣超過30家投入生產的業者中,由於大都以生產電阻式產品為主力,產品重疊程度非常高;然而,在各廠商良率及量產尚未達到穩定階段及價格大幅滑落之下,因此有部分廠商在無法獲利的情形下,被迫退出市場。其餘存活的廠商便致力於技術提昇、製程良率提昇、開發高階及專利性產品、掌握穩定關鍵材料來源、尋找替代性材料,以及降低生產成本等策略。
NT$ 6000